当前位置: 主页 > 德育时空 > 班级建设 >

心会跟爱一起飞

时间:2013-06-03 02:07来源: 作者:政教处 点击:

 

心会跟爱一起飞
济水一中 张则军
    去年5月30号,我很荣幸地主持了“教育崛起,教师为基”师德演讲比赛。一件件平凡朴实的人物事迹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言和矢志不渝的决心久久回响在我的耳畔。他们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精神让我震撼,让我感动。
    我也是老师,一个从教17年的老师。曾几何时,我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懒懒散散,碌碌无为;曾几何时,我把真爱当成教育的替补,悄悄束之,高高阁置;曾几何时,我把前途视为虚幻,脱离实际,好高骛远……
    是他们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也改变着我!这难道不是我们身边的“最美教师”吗?
   有这样一位体育教师,他的特长是篮球教学和训练,他的创新也更多的表现在篮球教学和训练上,直到今天,他依然保持着多个全市第一:2000年把小篮球带进课堂,成为全市第一个做到让每个学生拥有一个篮球的体育教师;第一个编排篮球课间操,并且始终坚持的体育教师;第一个自编了1到6年级小篮球课教材的体育教师;第一个率队参加全国苗苗杯小学生篮球比赛并一举夺冠的体育教师;一路走来,已无法测算他付出了多少汗水,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那颗对教育事业炽热的心始终坚贞如一,对全体学生挚爱的情始终不曾改变。他就是济源市第二届十佳道德模范——济水东园的张利军老师。
    也有这样一位老师,济源市职业技术学院特聘口语教授——苗洪森。为了能让学生加强练习,他买来蜡烛,让学生练气息;买来镜子,让学生练表情。他还想办法征求学校支持,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带领学生在世纪广场练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他走访多名老中医,了解人体器官和发声的原理,总结出了“唇、齿、腭、鼻、舌”、“喷、弹、啃、吐、摩”许多便于学生记忆的口诀;为提高教学效果,他专程到北京拜访了曹灿、徐涛等多位语言艺术专家,向他们学习、研究并探讨语言艺术。7年来,无论寒冬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早上6点,他都会准时在世纪广场上带着100多个学生晨练。一遍一遍地教导,一个一个地指点,一组一组地训练,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甚至一句话教上百遍也不厌其烦。有一次,朗诵艺术团要组织专场演出,他长时间没有回家。节目彩排前一天晚上,老伴给他打电话,生病的孙女在旁边哭喊着说想爷爷。他放不下对亲人的牵挂,连夜花钱打车回到家中。当他看见小孙女身上扎着的输液管时,他心疼得老泪纵横。尽管这样,他也只在家呆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匆匆赶回学校,按时参加彩排。在他心里,他更放不下的是自己的学生。
    还有一位扎根于山区近40年,从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做到“全国模范教师”的薛龙奎老师。18岁时,他就带着父辈的叮嘱,乡亲的厚望,怀着“治山治水先治愚,改天换地先树人”的决心与豪情,毅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儿啊,咱山里人祖祖辈辈不识字,受尽了苦头,如今你能教书了,咱可要干出点成色来。”父亲的话字字千钧,掷地有声。36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成了双鬓斑白的老人,可“要干出点成色”仍是他从事教育的动力所在。从带领学生修缮破庙到多媒体地使用;从一篇论文的轰动到编写学校的全套校本教材;从卖掉孩子的长命锁、银项圈资助贫困生到关注留守孩子;36年的时光已悄然逝去。36年的心酸,36年的坎坷, 36年的奋斗,36年的喜悦,他用“篇篇作业寄话语”的坚持验证了一名山区教师对孩子的殷切期盼,他用“一个学期徒步830余里,走访43个学生家庭”的执着诠释了一名山区教师对教育的满腔热爱。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年轻教师,我们有诗一般的年龄,火一样的热情,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会跟爱一起飞翔。让我们用勤奋和执着浇开绚烂多彩的文明之花,用真心和挚爱培育出优秀的新一代!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肩并肩,为济源的教育事业再创辉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分隔线----------------------------
------分隔线----------------------------
返回顶部
济源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