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德育时空 > 班级建设 >

耐心陪伴,静待花开

时间:2014-10-24 07:57来源:济水一中 作者:初二(1)班 尹睿 家长 点击:

一、我们的孩子“变”了

升入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罗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难怪此时,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二、积极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积极地教育孩子。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应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应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应善于理解孩子:1)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2)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3)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三、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

动力、竞争、目标、坚持

()初二的学习需要动力。⒈成就感,来自周围人对他的认可;2.自尊感,不甘落后;3.多阅读,会对人生有更多积极的思考,从而树立目标。越读书,越想看书;4.榜样的力量,向身边的小伙伴学习,如13岁男孩IFBOYS,可以让孩子知道身边的优秀。

 ()初二的学习需要竞争意识。1.学会竞争,要消除畏惧心理;2.学会竞争,要学会不断追求新的目标。

()需要目标意识。目标不在大小,但一定要有。目标是人生路上的灯,可以指引你前进的方向。

()需要坚持不懈。

四、努力营造好的的家庭教育氛围

1.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许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有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的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只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的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孙云晓的《父母的上岗执照》和周煊的《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2.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看到过许多优秀父母的事迹,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知识的多少并不代表是否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因为他们会把最朴实的做人道理教给孩子。

3.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很多东西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看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投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自己。

4.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帮孩子适应学习是我们父母应尽的一份义务,帮孩子减负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都要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所以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包括硬环境(家里要有书房)和软环境((家里要有学习的时间,分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试问一下,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有人说过,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有质量的陪伴。湖南台热播的《爸爸去哪儿》,其中成长的不只是明星孩子和爸爸,受益更多的恐怕是观众家长。

5.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冲突更多,不仅因为他们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繁重的学业负担,父母面临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下面我介绍一下良好沟通的三步曲: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要及时还不能打断。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给建议。

6.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从孩子一辈子的角度来说,孩子的分数是好是坏,进北大还是进普通大学,没有任何的本质区别,真正能把孩子一辈子距离拉大的,是与他为人处事有关系的人品问题。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我们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所以在孩子花一样的年龄里,我们做父母的要静静伴在孩子的身旁,允许他犯错,倾听他的故事,随时帮他纠正一些偏移方向的小枝杈,让我们的“花儿”都能在他最好的季节里边开放。



------分隔线----------------------------
------分隔线----------------------------
返回顶部
济源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