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思想的火花,享受知识的乐趣

时间:2009-10-17 13:36来源: 作者:张迎新 点击:

——读苏霍姆林斯基《兴趣的秘密何在》有感


初中化学是学生进入初三才开始学习的一门新的课程,每年都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客观现实,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我每年都要思考并实践着的一个课题。怎样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兴趣的源泉又何在呢?
“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积极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展示的新知识感到惊奇甚至为之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并且有种强烈地要获取这些知识,拥有这些智慧的动力。
一、对于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新知识要在学生意识中出现,被其理解和接受,关键来源于这些新知识与他们已有的旧知识基础及已经认识到的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接合点。做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努力去寻找和思考那些接合点,因为只有抓住了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迸发出新颖的、甚至出人意料的东西。例如,讲到“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其中有一个实验是“铁生锈的条件”。铁制品锈蚀的现象,学生可以说是司空见惯,毫无新意,乍看起来,从教材中未必能找得出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并且此实验不能当堂完成,需用较长时间。于是,提前十天左右,我就拿着一根生锈很严重的铁棒来到教室,边向学生展示边提问:“原本光亮坚硬的铁棒是如何一点一点地变成了锈迹斑斑,甚至轻轻一剥就掉下一块儿呢?”如此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这样一个接合点上:“铁是怎样生锈的?需要什么条件?对这种具有破坏性和危害性的过程能阻止吗?如何有效控制和保护呢?”这其实也正是实验的目的所在。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点儿上,激起了他们的好奇感,他们也就越加迫切想要知道、想去理解和思考。于是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这个实验,放在他们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要求每天做观察记录,有的同学甚至还给铁钉拍照、摄像。等讲到这节课时,让他们各自汇报展示观察记录,而后再一起讨论、解释,效果非常好。并且通过这次集体组织、人人参与的实验,学生们自我动手的意识和激情都被调动了起来。更加可喜的是,随着学生动手次数的增多,各种各样、不同层次和难度的问题也都随之而来,对此,我并非一味的直接解答,而是鼓励其阅读有关书籍、相互交流和研究,这就更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有一种拥有智慧的“荣耀感”
“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育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这一愿望”。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需要,我专门设定了一个小型的开放式的实验室。在这里,既有学生们课堂上学过的各种仪器和药品,也有生活中熟悉的常用的许多物质和用品,学生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随时来到这里进行实验。特别是对课本上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内容,更是鼓励他们大胆求异创新。同时,结合课本知识,还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作业,如调查学校附近空气和水污染情况,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并对如何防治提出合理化建议;农村的学生可以回家调查一下农药、化肥的使用状况,向农民询问使用化肥的利弊,从而得出科学的使用方案等。此时,学生们的思维变得非常活跃,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无可比拟的自豪感,感受到了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兴趣也就没有了发现的兴趣,也就不可能有才能和爱好。可见,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况,而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
 



------分隔线----------------------------
------分隔线----------------------------
返回顶部
济源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