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园地 > 学习交流 >

张亚琴——推荐济源市2009年度名教师培养对象选拔笔试试卷

时间:2009-12-08 01:26来源: 作者: 点击:

济水一中 张亚琴

 
1、叙写一个你教学实践中最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并结合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均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解读《天上的街市》和《静夜》时必须联系上述具体的时代背景。
 
案例综述:
 
两种背景推出法:
 
一、教师导入后,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美读课文,研究主旨及写作方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二、教师由其他内容引入课文后,直接进到学生去美读课文,然后分析主旨。在分析主旨遇到问题时再推出背景。
 
以前的教学中,我一般采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教学,觉得学生在了解了背景之后学习课文,好象河水找到流入大海的渠道一样,体会起主旨来容易许多。实践证明确实如此,在课堂上,学生非常容易的就说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但是,上完课后,总感觉这样的课堂缺乏了些思维的碰撞,学生学习的激情没有被点燃,学生的收获也不是很多。
 
那次又遇到这课后,想到了以前的困惑,我再三思考之后,采用了第二种背景推出法,结果效果竟然出奇的好。
 
课堂实录:
 
师:“文以载道,诗以言情”,读完本文了,大家体会一下本诗作者想表达什么感情呢?
 
生:老师,我觉得是写牛郎织女的爱情的。
 
生:老师,是写诗人对自由的追求的。
 
(其他学生也是这两种意见)
 
师:能说出理由吗?
 
生1:你看课文第三节,是牛郎织女来往图,所以是写他们的幸福爱情的。
 
生2:我读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故事结尾非常凄惨,他俩被王母隔在天河两边,每年只能在7月7日由喜鹊搭桥见一次面,作者一定非常熟悉这个故事,可是本诗中天河很浅,牛郎织女却随便来往,很自由,所以我想作者可能想借这个故事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生3:老师,我还认为作者想借用本诗对以王母为代表的恶势力进行控诉和反抗的。
 
(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火暴)
 
师:大家都很聪明,理解都是有依有据的。但是诗歌主旨的理解离不开写作背景,即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下边,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和写作背景,大家根据老师的介绍来体会分析主旨。
 
(推出背景)
 
接下来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听的异常认真,激情朗读也做得很到位,课堂效果非常好。
 
反思:
 
本课下来后,我还沉浸在课堂的活跃气氛之中,反思这节课,我只是把以前的教学流程进行了简单的调整,但是这样一调整,课堂效果就出来了。学生在这节课中,有疑问,有思考,有辩驳,有明白。学习到了知识还了解了诗歌主旨的提炼法。可谓收获多多。仔细想来,是因为重视了学生的理解,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了主人;因为调整结构,故意留白,所以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因为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表达,所以在课堂上响起了笑声、掌声、欢呼声。也正是这种种原因,课堂效果才出来。
 
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
 
“背景”推出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背景或背景的理解,要力求做到能引发学生对全篇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
 
“背景”应有利于课堂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语文课上的活动是学生能力习得知识获取的主要方式,所以,背景的推出,要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能够进行有效的读写说训练。
 
“背景”应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提出与出现,要力求做到让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有充分的对话与交流。
 
所以,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注意到每个细节每个知识点。挖掘文本后,教师要充分设计好环节、利用好资料,启迪学生智慧引发学生思维。如果一节课教师统筹安排,注意到细节之美、创意之美和活动之美,那么语文课何愁不吸引学生呢?
 
 
2、谈谈你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九十年代末,六种教学法之风吹遍大江南北,李吉林教授的“情景教学法”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法,另有“快乐教育”“情境教育” 等都让人眼前一亮。伴随着这六种教学方法的,是他们随身而带的“教学模式”,“几段几环”的“模式”为沉寂已久的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新风,让人心旷神怡,让无序的课堂有“法”可依。于是乎,霎时间“课堂教学模式”便红遍祖国上下。
 
如今,“杜郎口”“洋思”甚至“永威”都有了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推广开来,伴随而来的,是各区各校的“生本教育”“三环自主”“一超四有效”模式跟风四起……真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也能没马蹄”。到底哪种模式最好用最适用呢?我认为是“存在即合理”,每种模式都有其值得推崇的一方面,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着每种模式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灵丹妙药”。不管是哪种模式那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必须是根本,教师的“教”一定是策略,这是不能变的。
 
一、“学生的学”是课堂的主要任务
 
一节课成功与否,评价方式可以千千万万种,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状态、学习能力的提升应该是主要方面。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怎样改、怎样创,都必须为了学生的“学”,才有其生命力。“快乐”“情境”“和谐”“洋思”“杜郎口”这些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并推广开来,也因为其都是在“学生学”身上下功夫,想方法,让学生学得开心、学的快乐、学得有效。
 
例如洋思中学,立足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创立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推到学习前台;而“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也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所以,这两种模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师的教”是课堂的点睛之笔
 
“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这是课堂上必须要有的一个环节。相对于的课堂上的“不教”或者“全教”,都有失偏颇。有些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自主活动、自己展示、自己评价,而教师只是“组织者”,那就有些跑偏了。毕竟,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有限,要向知识能力深处漫游,是需要教师推一把送一程的。
 
教师教得过多,只能让学生“纸上谈兵”学得死东西,学生习得越少;教师教得过少,又会让学生在知识浅层次打转,难以获得真知。所以,“教师的教”应该是课堂的点睛之笔,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跌宕有致、锦上添花。
 
三、“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安排比例要合适
 
事物不断变化,知识更是如此。强烈规定教学模式步骤无异于以偏盖全。有些知识简单,教师只需几句简单点拨即可放手;而有些生涩难懂的内容,则需要教师引着学生对知识“开膛破肚”“层层盘剥”。所以,不同的课堂不同的知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比例便不能相同,在相同的教学模式下如何恰当合适安排需要教师深思熟虑。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教学模式”在面对于不同的学生迥异的知识不一样的教师时候,它也应该是变化的。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守着固定的“模式”,则只能是死路一条。
 
其实,无论哪种教学模式,它的春天都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合适把握。“因材施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法宝,更是教学模式存在的生命力。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当自己心中有一把恰当的尺度来衡量模式的时候,面对纷至沓来的教学模式,依然会如鱼得水,并可找到那种“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感觉来的。我们的课堂,也一定可以成为灵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3、简要介绍两位教育家的基本思想,并任选其中一位进行阐述。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在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中,以爱心为底色,将教育当事业,用爱心贯穿整个教育旅途。开学第一天,他就给第一次见面的学生送上精心准备的特殊礼物:嵌着自己的名字的诗句,一下子将师生的心灵距离缩到最短。教育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游玩、一起成长,一起享受教育的快乐,更一起记录并《聆听花开的声音》。
 
他的“爱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持之以恒的真正的师爱,所以他会为了学生忽略自己身体的不适;为了班级占用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为了后进生不顾金钱、时间的流逝……凌晨时期他在为孩子们的班级日报写序言;开会休息时他在规划设计班级活动;抱着女儿享受天伦之时依然考虑班里那些可爱调皮的孩子们!
 
有“爱”做基础,心灵便赢得心灵,民主、教育也随之而来,一个个教育奇迹出现了。另外,他教育过程中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都是大爱的产物,更是我们前行的航标!
 
阿莫纳什维利:人道主义原则
 
阿莫纳什维利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更是继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之后苏联的又一位杰出的教育革新家。他从取消传统教学中的分数、改变师生关系入手,深入研究教学、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以儿童个性的观点和人道的态度(热爱、尊重、相信儿童)对待儿童和处理教学、教育问题,创建了他的“无分数教育体系”。
 
阿莫纳什维利的教育观点中我最欣赏的是贯穿其教育始终的“人道主义原则”,从孩子的角度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情景与问题,始终把学生当做“人”来看待,甚至把儿童当做“我的老师”,正视孩子们身上所出现的一切问题。
 
开学第一天,阿莫就想象自己和每个孩子见面的情况,设计好见面要说的每句话,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们,你们好!”把自己见到孩子的兴奋和喜悦表达无余,并贯穿整个教育活动里。
 
在假期里,阿莫和孩子们一起互通信件,对于孩子们的信件是每封必回,并且开学后进行展示,回顾“快乐”,这样,让孩子们假期也处于“成长”自知之中。
 
六七岁的孩子易疲劳,所以,在阿莫的课堂上,是允许孩子们睡觉的,并且他还提醒其他的孩子不要吵醒睡觉的朋友。
 
“笑声”是阿莫课堂上的一大特色,因为“笑”是人开心的表现,更是处于兴奋期的特质。所以,阿莫的课堂采用各种游戏和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里获得真知,笑声里习得能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阿莫在学生学习“疲惫”的时候,利用“回忆自己最快乐的事”让学生“发笑”,这特殊的“休息”使学生身心都迅速回到最佳状态。所以,阿莫的课堂里,笑声是汩汩清泉让人振奋,是快乐的曲调逗人开心,更是真正的“人”成长的主旋律。
 
孩子们的能力有多大?阿莫相信一切可能。把孩子们当做有思想有能力的人,他们就会创造奇迹。阿莫的教育,始终以孩子的发展为目标,使学习成为儿童生活的需要。
 
所以,阿莫的教育中,七岁的孩子可以自己编写数学思考题,能够挑战并推翻“皮亚杰现象”,能够写出让许多教育家不敢相信的作文,更能够走上社会走进大山做大人们都难以做好的事情!而这,都是他“人道主义”结出的累累硕果。
 
因为阿莫心中时刻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来看待,所以当学生身上有问题时,他没有呵斥,没有训教,甚至连“引导”都少见,而是利用学生自身及群体间的相互影响,促使学生自己去反思,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学生损坏学校公物、口出脏言骂人……这些现象在阿莫的教育中都以“昙花一现”的方式存在,正是他“人道主义”中的“自我教育”和“集体教育”用得好的缘故!
 
因为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来看待,所以阿莫要让学生“爱上阅读”,为此,他开展“阅读交流会”,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设计、策划,将每本孩子们喜欢的名著都研讨到透彻明晰;
 
因为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来看待,所以,阿莫的孩子们第一天起就自己编书,策划出版,有书名,有插图,更有成长的故事;
 
因为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来看待,所以在阿莫的教育中,教育时间每时每分都在“裂变”,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时间在奔跑”,他们计算着每分钟应该完成的任务……
 
因为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来看待,所以,阿莫结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家长、祖父母、社区幼儿园,给孩子们一个成长的无限空间,使孩子们爱好、道德、爱心……成倍增加!!
 
在阿莫的教育过程中,六七岁的孩子可以做八岁孩子们做的事,在孩子们到四五年级的时候,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实践能力甚至比一些初中生还要强,这些,都源于他始终秉承着“人道主义原则”,始终相信学生,始终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阿莫理论博大精深,但“人道主义”贯穿始终,这点应该我们每个教育者审视和深思!
 
 


------分隔线----------------------------
------分隔线----------------------------
返回顶部
济源网站建设